你會不會覺得,有時候很「稀微」?
「稀微」或許是台語當中最難翻譯的一種情境,簡單來說是一種寂寞,但往往是藉由物之哀來呈現的寂寥,其中還夾帶了一點無法圓滿的悲嘆。「稀微」也暗自反映了台語歌骨子裡面的哀愁DNA。為何哀愁?只要想想一片土地換過了多少人統治,有多少阿公阿媽求學時,因為說台語、客語或其他母語而被掛上狗牌罰站,也就能夠理解了。
當代人的稀微,可能是鼓勵競爭的新自由主義造成的絕望感,其中當然也夾雜著身為台灣人亟欲甩脫曾經身為「國際孤兒」的無力,這也是為什麼歌詞中另一個關鍵字「鬥陣」,會如此重要了。鬥陣指人情往來,更白話一點,其實就是「一起」。因為稀微久了,從內心深處冒出的陌生感,也就產生自我質疑,好奇「我這樣孤獨的人,會有人願意和我一起嗎」?
很多人迷惘時,都希望能夠踩在什麼踏實的東西上面,對我而言,拍謝少年 Sorry Youth的音樂,是我每每感受深刻稀微時,最有力的陪伴。
如果你也覺得稀微,想有人鬥陣,歡迎來讀這篇文章。也謝謝廖小子 和鳴人堂 的協助。久違的鳴人堂專欄,距離上一篇,已經一年了......希望以後可以持續寫下去。